top of page

Welcome

​Wound Care 聰明照護術後傷口

  • 有效減少糖尿病傷口感染

在台灣,每天接受醫生在身上動刀的人可不少!

 

根據衛生署統計,民國98年接受門診手術的人次超過1,000萬人,住院接受手術者則超過410萬人次,若平均除以365天,每天接受門診或住院手術治療的人次接近4萬人。

 

對於術後病患而言,傷口照護是首要之務;只要把握正確的照護步驟,並搭配適當的飲食營養,傷口部位就能如期復原,重回無拘無束的正常生活!

  • 三大黃金守則,促進傷口癒合--無菌、乾淨、適當營養

  • 引言:

傷口無論大小,一旦感染發炎而未妥善處理,輕則造成蜂窩性組織炎,重則變成慢性傷口,甚至有可能引發敗血症而危及性命。聽來恐怖,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灼傷中心主任楊瑞永教授、整形外科主任林志鴻雙雙指出,只要掌握無菌、乾淨與營養三大原則,就能預防傷口感染,且順利漂亮癒合。

  • 並非所有傷口都需要抗生素

楊瑞永:

手術開刀可大致分為4種傷口,乾淨、乾淨而汙染、汙染,以及感染性傷口。只經過消毒、縫合,就屬於乾淨傷口。手術切開,進入了人體消化道、泌尿道、腸道,例如膽囊切割、食道手術,因為與管腔接觸,就屬於乾淨而污染的傷口。擦傷、撕裂傷等傷口碰觸到帶有細菌的物品,如地面、刀子等,則屬於汙染傷口。最嚴重的則是感染性傷口,細菌已經開始破壞組織,可以看到傷口表面紅腫、化膿,甚至導致病患發燒。

林志鴻:

以這四大傷口來說,乾淨的傷口基本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;而容易有黴菌、細菌的傷口部位,如口腔、腋下、鼠蹊等,就需要在術前使用預防性抗生素。至於汙染性傷口在術前與術後都需要抗生素,感染性傷口甚至連手術中都要使用。病患常有迷思,認為抗生素要愈強愈好,其實抗生素分為好幾個等級,醫生多半會根據病人感染情形給予相對應的藥物,如果一下子就給很強的抗生素,反而容易讓細菌產生抗藥性,因此必須循序漸進,避免產生細菌抗藥性過高而無藥可用的負面效果

  • 徹底清潔、消毒與換藥,避免細菌入侵

楊瑞永:

理想狀況下,位於表皮層且乾淨的傷口,大約一週即可良好癒合。膝蓋、手肘等關節活動處的傷口,容易扯動,癒合時間會拉長為10~14天。位於下肢,像是小腿前的傷口,因為血液循環較差,癒合也會較慢。病患在家自行照護時,原則上需一天換兩次藥,下肢部位因為經常走動而容易碰撞,就要適度加以包紮。無論哪一種傷口,都一定要徹底清潔與消毒,才能避免感染與發炎,每一次換藥時,都要仔細用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部位。另外,病患或照顧的家人很容易忽略洗手或戴手套的重要性,一不小心,細菌就可能進入傷口,造成感染。

林志鴻:許多民眾都會使用雙氧水消毒,這是不對的。雙氧化反而會破壞組織,臨床上使用雙氧水,多半是為了將堆積、不易去除的血塊洗去。其實,生理食鹽水並沒有太大的消毒作用,病患可以用1 / 20稀釋後的優碘,或者使用肥皂水洗傷口,也可以用沙威隆。每一次換藥都要注意,所有的血塊、分泌物一定都要清除乾淨,藥膏才能真正擦在傷口上,如果只是擦在分泌物上,層層堆積,就會變成細菌的溫床。另外,燒燙傷傷口,容易有感染的風險,更要注意傷口的清潔及保護,使用藥物及敷料於清潔後的傷口上,再包紮及固定,每日換藥1至2次,才能有效防止微生物感染,減輕傷口的疼痛及促進傷口的早期修復。

  • 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差,容易變成慢性傷口
  • 特殊胺基酸有利於傷口修復

楊瑞永:營養不均衡,病人抵抗力會變差,不利於傷口癒合。病患一定要攝取足夠熱量,且飲食均衡。病患在接受大手術或者傷口發生感染時,蛋白質會大量流失,需要適度蛋白質或特殊胺基酸。以HMB白胺酸而言,臨床研究就顯示可以幫助提高傷口的修復。

林志鴻:對於接受口腔、消化系統手術的人,甚至老年人,進食或營養吸收較困難,就要格外注意飲食,由營養師協助,以攝取充分且均衡的營養。也要特別提醒,傷口一旦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,異常出血、分泌物變色或化膿,就是發炎的警訊,一定要趕快就診,讓醫師採取適當處理,才不會小傷變大傷。

楊瑞永:傷口的癒合受到很多因素影響,尤其是病患本身的健康狀況。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循環差,傷口不易癒合,一般而言,傷口約一週可癒合,糖尿病患者需要兩週時間,且容易反覆感染,萬一血管阻塞嚴重時,還需要手術通血管。因此,糖尿病患一定要維持正常而穩定的血糖值,醫生也會密切注意血管的狀態。除了糖尿病,病患若正接受化療,免疫力也會比較低,同樣要格外注意傷口感染問題。

林志鴻:糖尿病患無法正常代謝糖分,免疫力較低,有傷口的話,一定要盡量將血糖值控制於200以下。在美國或台灣,都有很多糖尿病患因傷口感染壞死而截肢,因此要特別小心謹慎。糖尿病患者由於神經病變而感覺遲鈍,常常足部受傷而不自知,延誤了處理傷口的時間,最好常常仔細清洗並檢查足部,才能及早發現傷口,及時處理。

  • 護理師 Q & A

傷口恢復得愈快,病患也能愈快回歸正常生活;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護理師楊惠美,與您分享超過20年的傷口照護經驗,一舉解開你對傷口照護的疑惑。

  • Q1:居家的傷口護理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?

首先,一定要每天清潔,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處,不建議用雙氧水或純優碘,這兩項會破壞組織生長,對傷口造成破壞。清潔好的傷口,就可以進行換藥。病患也可以運用敷料,創造良好的癒合環境。

  • Q2:市面上有很多敷料,要怎麼選擇呢?

傷口並不是愈乾愈好,不同階段的傷口需要不同的敷料。傷口分泌物多,四周的皮膚會造到沁潤,反而會造成惡化,此時就要選擇吸濕的敷料,當傷口處的組織開始增生,反而需要濕潤的環境,得用保濕性的敷料。由於敷料在吸收傷口的液體後會變成透明狀,不少人在換藥時沒注意而沒洗掉,反而會造成細菌感染,當使用敷料時,清潔換藥時一定要特別注意。

  • Q3:糖尿病患者一旦受傷,是不是一定得截肢?

糖尿病患者由於血液循環不佳,傷口也容易惡化,但並不一定都得截肢,以林口長庚而言,這幾年膝上或膝下截肢的人數已經開始慢慢減少了。除了正確照護,最重要的是要維持正常的血糖值,血糖值過高不利於傷口復原,要控制在200以下。傷口處要避免壓迫,不妨利用護具、支架等工具。為了避免感染,傷口清潔後一定要盡速包紮好,碰到水一定要再次清潔、換藥。

  • 紅腫發熱可冰敷

黃美月醫師說,微整形因為幾乎無外傷,發生細菌感染的情況很少,術後如有紅腫、發熱的情況,可以回診讓醫師,通常是輕微的過敏反應,冰敷3天左右就可消除,如是細菌感染,會視程度輕重使用外擦、口服等抗生素治療,一般1至2星期就會痊癒。

  • Q4:怎麼判斷傷口是正常的?

傷口部位如果呈現紅色,沒有過多分泌物,則屬正常。傷口若照護的好,邊緣的組織也會開始增生。如果傷口變成黃色,就表示有組織壞死,若是黑色,則代表病患血液循環相當不理想,嚴重有可能造成截肢。如果傷口沒有愈來愈好,反而紅、腫、熱、痛,發膿有異味,甚至人發燒,就有可能是發炎了,最好迅速就醫。

  • Q5:要幫助傷口復原,飲食上要注意哪些事項?

對於有傷口的病患而言,首先一定要攝取足夠熱量,傷口嚴重者可以多攝取一些熱量。糖尿病患常擔心血糖問題而吃得太少,結果反而造成熱量不足,抵抗力同樣受到影響。口味上盡量避免高糖分、高油脂及高鹽分的食物。腎臟病患則建議不要使用低鈉鹽、薄鹽醬油,因為其中鉀離子較高,會對腎臟造成負擔。

  • Q6:聽說蛋白質可修復細胞,要吃多少才夠?
  • Q7:坊間訴求可以幫助傷口復原的營養補充品究竟要怎麼選?

臨床實驗已證實某些胺基酸的確可以幫助傷口癒合,例如甲硫胺酸、半胱胺酸、精胺酸、麩醯胺酸、HMB白胺酸等,但一定要先吃夠足量的蛋白質再補充,因為若體內蛋白質不夠,你所吃下的特殊胺基酸會被借走,反而沒有幫到傷口的復原。其他如適量的維生素C、A、E,以及鋅與鎂,都有益於傷口癒合,且千萬別忘了補充足夠的水分。

蛋白質的確可以修補細胞,一般人每1公斤體重約需要0.8克蛋白質,有傷口的人可以增加至1公克,至於腎臟疾病患者,建議6~8公克。蛋白質來源以動物性蛋白為佳,可以選擇油較少的雞或魚。素食者可以多點豆腐、豆漿或牛奶,可以的話,蛋也是很好的食物,可以吃蛋白而不吃蛋黃,避免吃入過多膽固醇。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 Round
  • googleplus
  • flickr

©2016 by CHIH-HUNG LIN. From CHANG GUNG MEDICAL FOUNDATION

bottom of page